麗江為第二批被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麗江古城,魅力在哪?
20多年前
麗江古城
率先開啟了古城商業(yè)化的時代
為眾多古城探索出發(fā)展的捷徑
麗江古城所保留的
山骨水魄的城市形態(tài)
與順山隨水的院落組合
都為后人留下
無限的魅力與遐想
拂去麗江表面的喧囂
這座山水之間的古城
最真實的模樣
會是什么樣子?
數(shù)千萬年前
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閉合
散發(fā)出強烈的水平擠壓力
形成西南地區(qū)巨大的傾斜山麓
在隨后的而來的構造運動
和火山活動中
傾斜山麓斷裂變形
形成老君山、玉龍山等山系
來自海洋的季風環(huán)流
帶來強烈的降水
在玉龍山形成冰川
造就如今玉龍雪山之名
匯聚成金沙江水系
在山嶺間中奔流而出
形成當?shù)厣剿嚅g的地貌
山川和河流的分割
使得納西族、漢族、白族、彝族、藏族等
多種民族文化在此孕育和交匯
組成多樣化的文化格局
在數(shù)千年的封建史中
多方政權在麗江交錯碰撞
吐蕃、南詔與大理國等接連起伏
一直到元朝時期
云南納入到大一統(tǒng)的中國版圖
納西族通過吸收漢藏文化
以茶馬古道開展商貿
經濟文化不斷興盛
成為云南地區(qū)最為強勢的民族
才徹底結束云南地區(qū)
經濟、文化的分異
明洪武十五年
納西族首領歸順中央王朝
賜姓木氏
在中央王朝的支持下
統(tǒng)一云南地區(qū)
在麗江壩子建立大研廂
在隨后的數(shù)百年里
創(chuàng)造出一座“高原水鄉(xiāng)”
而伴隨著旅游開發(fā)
另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
麗江古城
走入人們的視野
在納西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
水是重要的崇拜對象
于是在建造麗江古城時
水就成為其中的組成部分
從黑龍?zhí)读鞒龅挠窈?br />
經過人工挖掘一分為三
以三條河流為脈絡
每條河又分出無數(shù)的支流
入墻過屋,穿街繞巷
城依水勢,水隨城在
營造出放射狀布局
古城的骨架
三十多條主街和數(shù)百條巷道
以四方街為中心
順應河網分布
四通八達,回環(huán)連貫
組成古城的路網體系
構建起曲幽窄達的城市風格
城市的各種生活空間
沿著街、巷、弄子多層次展開
演繹出豐富多變的日常生活場景
在城中想要不迷失方向
最好的辦法是沿河行走
逆水而上是進城
順水而下為出城
城中密集的河網
使得橋不可或缺
300余座形式各樣的石橋、木橋
飛架在水面之上
將不同的街道聯(lián)系起來
在云貴高原上形成
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xiāng)景色
穿門過戶的流水
在城市低洼處噴涌而出
納西族的先民
依照地勢高差修建三級水潭
上池飲用,中池洗菜,下池漂衣
稱之為三眼井
形成古城的一大特色
三條主要的河流脈絡
構建起古城的水網道路體系
各種建筑則沿河層層展開
形成古城內部的等級制度
在三條河流中
西河是木氏土司府護城河
作為明朝時期云南的政治中心
木府位于古城的西南部
背靠獅子山
西河環(huán)繞三方
背山面水,居高臨下
既體現(xiàn)等級地位
又方便防衛(wèi)和控制全城
跨過西河之上的馬鞍橋
在全長369米中軸線上
大門、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
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等
162間古建筑從東至西排開
雕梁畫棟 光彩照人
徐霞客游歷麗江之時
夜觀木府曾驚嘆
“宮室之麗,擬于王者”
金壁輝煌不輸皇宮
木府的主要建筑議事廳
端莊寬敞 氣勢恢宏
是土司議政地點
建筑形式為重檐歇山頂
上懸“議事廳”
和三塊明代帝王所賜的
“誠心報國”匾
入門正對著的是虎皮靠椅和屏風
官銜爵位執(zhí)事牌分居兩側
屋頂為三個藻井
井中有四爪金龍
井外則刻有納西特色的披星戴月圖
展現(xiàn)著文化交融的風采
在議事廳之后
是木府的最高建筑萬卷樓
三層三重檐
十字歇山頂
雕刻以納西民俗與日常生活
全盛時期藏書涵蓋儒釋道
兼收漢白彝藏各民族史書
納西族好學進取、和而不同的
民族文化內涵盡收其中
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
則共同組成木府的花園區(qū)
作為歌舞宴樂之地
奇花異草、名樹古木
在這里交相輝映
融天地山川的清雅之氣
與宮殿的典雅富麗為一體
點綴起木府的壯麗輝煌
如今所見的木府
已不及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
但其中交錯巍峨的建筑
和多民族交融的建筑藝術
得雪域之靈氣
收文化之精魄
是滇西地區(qū)最璀璨的明珠
而在木府的對面
層次分明的民居建筑
則以中河為線
四方街為中心
形成古城的主要結構
作為玉河的自然徑流
在中河兩側
以西河和東河為界
民居建筑錯落有致
麗江古城的民居建筑
最早起源于藏族的蠻樓
后借鑒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
又根據(jù)實際需要和審美習俗進行改造
形成了納西族建筑特色
根據(jù)復雜程度
古城的民居可以分為
一坊房、兩坊拐角、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等多種形式
一坊房是其中基礎的形式
為三開間的兩層建筑
穿斗式構架、壘土坯墻
二層中的明間為祭祀場所
其余則是儲藏空間
底層則帶有廈子
明間為客廳,次間為臥室
當兩個一坊房
以拐角的形式相交
四周再以照壁圍合
就形成了兩坊拐角
在此基礎上
將一方照壁用一坊房替代
就形成了民居中
最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則是將三坊的照壁用一坊房替代
從而形成封閉的四合院空間
在各坊的轉角和院落中心
用五個天井進行通風采光、排水除濕
此外還有一種多重院落
將四合五天井的院落一分為二
前院使用三坊一照壁
后院采用四合五天井
進而形成組合院落
在多種形式的院落中
建筑多采用重檐懸山頂
兩側出挑深遠
陽光下的光影變換
形成屋頂?shù)乃囆g魅力
次一級的坊房圍繞正房
屋頂依次環(huán)繞
形成層次分明
變化無窮的屋頂形式
在建筑細節(jié)上
門樓是其中裝飾的重點
三層檐屋頂?shù)男问?br />
層層出挑 末端起翹
防止雨水的回流
斗拱下重重鏤空的花樣
和大理石嵌合的橫匾
華麗多彩 氣勢非凡
門楣、門簪上則裝飾動植物
通過裝飾的豐富程度
展現(xiàn)主人的社會地位
隔窗多為實木板雕刻
雕花精細 或方或圓
圖案多為虎鳳、蓮花等
是納西族雕刻藝術的杰作
形式多樣的納西民居
融合藏族的蠻樓
漢白的三坊一照壁、四合院
彝族的明間、土墻等為一體
通過豐富的裝飾細節(jié)和建筑造型
使得納西民居成為
民族融合的典范
是當?shù)亟ㄖ幕w系的上乘之作
在木府和納西民居之外
隨著云南被納入統(tǒng)一王朝的治理
傳統(tǒng)的漢族建筑也在古城出現(xiàn)
東河河畔的流官府城
就是那段歲月的見證
東河是三條河流中
開挖最晚的一條
為加強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
清朝實行土改歸流
當清朝的流官到達麗江后
為保障流官府城內的用水
便開挖東河
作為地方的統(tǒng)治中心
清朝城內曾建有府衙、縣衙、校場
和雪山書院等建筑物
在城北建有文廟、武廟、城隍廟等
嚴格遵循中原九經九緯
經途九軌的建城制度
是典型的中原禮制城市
如今府城的城墻、校場等均已損毀
只遺留有書院、文昌宮等建筑
見證著麗江古城
被納入儒學文化的時光
雪山書院是傳統(tǒng)的四合院建筑
在書院建成后的180年里
麗江的仕子們積極入學
舉人學子層出不窮
極大的推動了納西族地區(qū)
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如今的雪山書院
已是麗江講壇的所在地
講述著古城的天文地理、人文歷史
成為傳播古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
另外幸存的文昌宮
遵循儒家文化的禮制
沿中軸線布局
以宮殿式建筑對稱分布
集道、儒、佛三教于一殿
曾是麗江社會名流
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的場所
現(xiàn)今為麗江市重點保護文物
作為麗江古城的治所
流官府城如今已十不存一
殘存的遺跡
也早已被客棧、快餐所替代
但作為一個時期的歷史見證
流官府城早已伴隨著東河
流淌在古城的歷史之中
漫步在古城之中
玉河河水仍在城中蜿蜒流淌
河水、街巷、植物和住宅
在晚霞中相映成趣
在古城的最高處黃山街拾級而上
放射狀的水系
和鱗次櫛比的民居、木府
形成古城獨特的肌理
仿佛只要河水蜿蜒
古城也將永遠的延續(xù)下去
作為國內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麗江古城的保護與發(fā)展
也曾如同金沙江一般
蜿蜒起伏 波瀾跌宕
在建國之初的1958年
麗江就制定了古城的保護規(guī)劃
由于民族糾紛與文革
這一規(guī)劃并未得到實施
上世紀80年代的麗江古城,如今的大水車所在地
圖片來源于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
反而隨著人口的增多
古城的原生環(huán)境被破壞
玉河的水量逐年減少
工廠、倉庫將古城包圍
侵蝕著古城的肌體
出于對古城的保護
在1983年古城的規(guī)劃中
對民居、街道、橋梁等
進行了修復和更新
得益于古城的完整保護
古城開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但一場七級大地震
古城只剩下斷壁殘垣
麗江縣縣長和自興
在震后帶著官員開始視察古城
卻驚喜的發(fā)現(xiàn)
古城嚴重受損的建筑不到20%
40%的建筑受損
建筑大多可以修復
麗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希望還在
聯(lián)合國專家考察受損的麗江
圖片來源于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
但由于余震頻發(fā)
當聯(lián)合國專家抵達中國
只有半天時光留給麗江
這半天
決定著麗江古城的命運
當專家一行人從破損的古城中
行走至城外的黑龍?zhí)?br />
一群年逾古稀的老人
在黑龍?zhí)哆?br />
手持納西樂器
泰然自若的奏起納西古樂
倒塌的古城在音樂聲中
昂揚出不屈和自信
聯(lián)合國官員評價道
“現(xiàn)在麗江雖然是倒了,但是靈魂仍在”
通過麗江人民的支持
和世界銀行的貸款
兩年的時間里
麗江古建筑修復如故
1997年
麗江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伴隨著申遺成功
麗江古城散發(fā)出全新的活力
旅游業(yè)蓬勃興盛
僅2002年
海內外游客大337.51萬人
實現(xiàn)旅游營收23.37億
然而也正是旅游業(yè)的爆發(fā)
古城的商業(yè)化也一度狂突猛進
民居成為了民宿、酒吧
宰客、商業(yè)糾紛層出不窮
商業(yè)化的指責甚囂塵上
但幸運的是
隨著對古城保護的加深
去商業(yè)化的進程也徐徐展開
東巴紙、東巴舞、納西服裝等
傳統(tǒng)的納西族文化正在回歸
旅游和文化的相得益彰的麗江模式
正在更深刻的引導著古城的發(fā)展
數(shù)十年的時光
流經過曲折幽深的峽谷
也曾在懸崖上
一瀉而出,奔流千里
古城的命運
如同金沙江的河水
已走過蜿蜒起伏的路段
正在汩汩流淌
拂去麗江商業(yè)化的喧囂
這座山水間的古城
是八百年的風霜雨雪
是一部文化交融的史詩
在這山水交匯的畫卷里
麗江正以其自然與文化內核
探索著中國古城的未來